全球家飾用品市場 環保與時尚掛帥
更新日期:2009-02-25
近幾年,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居住條件的改善,人們開始追求家飾時尚化,產品已擴展到裝飾性、機能性強的寢具、居家用品、戶外家飾等領域。消費者在選購家飾產品時,除了重視產品的裝飾和美觀,也越來越重視具文化品味、個性化、機能化的綠色環保家飾用品。
家飾用品的範圍包括應用於家庭、生活、建構物之內外美化等用途,產品包括家具、室內裝飾用品、壁布、寢具、地毯、雨篷、涼篷和百葉窗等。家飾用品除了運用在一般家庭,亦可應用在辦公室、公共場所及其他特殊場所。
歐美國家對家飾用品區分為三,一為Home Textiles、二為Household Textiles、三為Upholstery Textiles。所謂Home Textiles 是指較不易更換、具裝飾意味、感性的家用紡織品,例如裝飾用布料、窗簾、壁布或家具用布料等;Household Textiles 是指較易更換、具功能性、家庭必需用的家用紡織品,例如廚房用布、浴室用紡品及寢具用品等;而Upholstery Textiles則指附著於建築物或家具的各種織物,例如窗簾、沙發、座椅和屏風等。
消費者需求趨勢
在極度工業化的國家,產品已供過於求,消費者主導了消費的趨勢,而消費的趨勢又受到國際間的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影響,因此,現階段消費者在家飾用品上呈現的需求包括:
在過度經濟開發的同時,自然生態將遭受前所未有之破壞,但是地球只有一個,因此在求取更美好的生活同時,消費者期待的是一個與自然生態和平共存的環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為綠色環保付出更多的心力,期待一個更舒適、健康的自然環境。
◎戀巢現象發酵
家是人類唯一的避風港,也是個人感情可以獲得慰藉的場所,因此布置一個溫馨、美好的家庭環境,更是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尤其是在全球大企業的相繼破產及大裁員之下,更多的人選擇留在家裡看看書報或陪伴家人,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外出或旅遊,因此未來投資在布置家庭的費用將會越來越高。
◎休閒風潮持續發燒
面對緊張的工作環境,壓力是每個人揮之不去的頭號敵人。如何藉著運動、園藝、手工製品及宗教等休閒活動排除壓力,將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功能與流行兼備
在服裝上,除了達到消費者穿衣之需要,滿足消費者心理的需求,更是現代人極為重視的部分。在家飾用品上亦然,家飾用布除了增加家庭美觀與溫馨的功能,適時加入機能性的需求,更是補救上班族在繁忙的工作下,較易遺漏的家事,例如窗簾不僅達到隱密、遮光的效果,還具有除塵、抗電磁波、耐日光堅牢度等性能,可大大減輕職業婦女做家事的辛勞。
◎與個人生活型態結合
家是反應一個人品味的地方,與個人生活型態的趨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家飾用品更是個人將生活型態的意念轉化成實體動作的表徵,因此家飾品的消費走向應該以滿足特定族群為依據。
◎自己動手做(Do It Yourself;DIY)受歡迎
由於消費者的時間增多,再加上個人收入的減少,因此更多人選擇在家自己動手組裝。與知名設計師合作及推出平價商品的瑞典家飾業者IKEA,倒是迎合了這股消費潮流。
產品製作趨勢
一、素材的應用趨向-化學纖維,具有壓倒性的市場占有率。
二、多素材之組成 cotton/linen/nylon。
三、環保素材的應用,如Recycle PET、PP(聚丙烯)、PLA(聚乳酸)、有機棉等。
四、功能性的需求大增(防火、抗菌除臭、保溫、芳香、抗靜電、抗電磁波、抗紫外線等)。
五、強調複合性功能,例如抗菌加上導電等功能。
六、大量使用不織布素材。
產品設計開發重點
一、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二、回歸自我,強調自然、簡單。
三、復古、手工質感的重要。
四、對未來樂觀的期待。
五、生活中有更多的歡樂與幽默。
義法業者預測今年趨勢
義大利米蘭Elementi Moda公司的Silvia Re 博士提出今(2009)年家飾潮流趨勢與多樣性。多樣性帶來創新與進步,讓時尚融入家具與家居設計,其闡釋家居設計中「多樣性」的理念,即關注日常生活豐富多彩又充滿強烈對比的一面。「多樣性」同時也包含了「靈活性」,即充分利用可移動的隔牆及訂製家具。另外,她也探討「家居」概念,闡釋該如何把家設計成既安靜、詳和而又充滿動感和娛樂性的多元生活空間,就像拼圖遊戲一樣,看似互不相干的元素最後各安其所,構成獨特的審美意義。
另,法國巴黎Nelly Rodi Agency的Nelly Rodi女士提出今年家居紡織品領域的生活態度與型態,並概述今年家居飾品、家用紡織品、桌飾及飾工的設計潮流。她依消費態度分為四大潮流主題:「觀點派」(The Perspectivists)、「古怪派」(The Extantrics)、「新新歌德派」(The Neo Neo Gothics)及「地下派」(The Metropuritans),並就每個主題探討最新的消費行為及各種產品的市場潮流趨勢,從而捕捉色彩及選料的市場趨勢。(本文作者曾任職於紡拓會及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資料來源:Trady國際商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