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香生技有限公司 https://www.ihomediy.com.tw/?blog=4515 登入

綠香生技有限公司
https://www.ihomediy.com.tw/?blog=4515

     站內搜尋 :
公司簡介
聯絡資料
公司地圖
產品與服務 (8)
1.愛綠茶T-POD健康包--20入/盒
2.發芽玄茶綠茶T-POD 健康包
3.土肉桂愛綠茶T-POD健康包--20入/包
4.野薑花綠茶T-POD健康包--20入/包
5.茉莉花愛綠茶T-POD健康包--20入/包
6.薄荷愛綠茶T-POD健康包--20入/包
7.T-BAR 營養餐條
8.T-2GO 時尚健康杯
供需資訊 (1)
部落格文章 (13)
1.【主題: 養生找茶]--[主講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參事兼國際土地政策研究訓練中心主任 邱湧忠博士
2.如何鑑定安全茶葉農產品?
3.【主題: 從生活品質探討台茶發展 ]--[主講者: 邱湧忠博士]
4.[ (書籍) 綠茶生機:-第一部- 揭開神奇綠茶面紗 作者:邱湧忠 博士
5.[ (書籍) 綠茶生機:-第二部 探訪綠意盎然的故鄉 ] 作者:邱湧忠 博士
6.[ (書籍) 綠茶生機:-第三部 歡喜吟唱綠茶望春風 ] 作者:邱湧忠 博士
7.[ (書籍) 綠茶生機:-第四部 綠茶春光一窺究竟 ] 作者:邱湧忠 博士
8.[ (書籍) 綠茶生機:-第五部 綠茶新世紀快樂啟航 ] 作者:邱湧忠 博士
9.[ (書籍) 綠茶生機:- 第六部: 欣欣綠茶前程向榮 ] 作者:邱湧忠 博士
10.[ (書籍) 綠茶生機:- 第七部 綠茶新語話更長 ] 作者:邱湧忠 博士
>> 更多...
總瀏覽人次 (16181)


【主題: 從生活品質探討台茶發展 ]--[主講者: 邱湧忠博士]

◎ 本期內容 ◎

【主題: 從生活品質探討台茶發展]

[主講者: 邱湧忠博士]

壹、前言

茶葉是台灣少數兼具嗜好性又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農產特用作物。茶與其他柴米油鹽醬醋被列為開門七件大事,顯然飲茶被視為民生必需品,隨著生活習慣快速改變,柴米油鹽醬醋也因此退位,只留下飲茶仍然高居人類三大飲之一。

飲茶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近世紀以來,許多研究更顯示茶裡頭眾多化學物質對人類健康方面有極大的助益,但是,台茶發展一方面受到行銷體系中茶行業者的主導,普遍存在自認是專家的主觀立場,常以各自喜好向消費者強迫推銷,誤植偏差之飲茶觀念,導致消費者只講究「香氣與滋味」,偏離飲茶與生活品質的重要軸線,迫使生產者為求好的茶青原料茶越種愈往高海拔坡地發展,飲茶使全民必須付出生態破壞及生活品質下降的慘重代價。

另一方面自1981年日本伊滕園公司開發烏龍茶罐裝飲料後,國內茶飲料市場成為市場一股旋風,2006年茶飲料已佔台灣飲料33%的市場。除罐裝茶飲之外,台灣又興起一股泡沫茶飲風潮。不論罐裝或泡沫茶飲雖然都能促進茶葉消費,然而,利用迎合消費者追求健康崇尚自然之潮流,及去油解膩的健康概念的另類茶飲行銷策略,雖然已經建立一片茶飲的市場地位,但是 却已偏離茶飲與生活品質的基本觀點,並且,大量的低價進口茶葉充泡成為罐裝及泡沫茶飲,除嚴重危害台茶產業健康發展外,同時也剝奪消費者以飲茶提升生活品質的權利。

台茶發展近年來受到各種主觀與客觀不利因素的影響,不但從國際市場上節節敗退,並且國內市場也受到進口茶葉的吞蝕,而呈現搖搖欲墬,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而思改進之道,然而,許多研究從生產者的觀點,從製茶技術的觀點,也有從市場行銷的觀點,或是茶藝文化的觀點分別加以探討,事實上似乎都未能切中台茶發展的基本問題。本報告試圖建立另類的探討方式,以綠色行銷的思維,將茶與消費者生活品質連結起來,視消費者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從教育性的價值觀來剖析台茶發展的問題及解決之道。

貳、茶葉與生活品質

對於全世界20多億飲茶人口而言,茶是生活品質的。

所謂生活品質的概念是有別於物質的效用,以及精神享受的層次。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界定,所謂生活品質是指「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於自己的目標、期望、標 凖、關心等方面的感受程度,其中包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環境六大方面」。換言之,生活品質應該是屬於全人的(holistic),除了生理及心理的條件外,也包含社會及環境條件。

茶葉做為人類的三大飲之一,在其發展的漫長歷史當中,無不與人類生活品質產生密切的關連。飲茶起自中國,流傳到世界各地,並且在世界各地形成特有的吃茶文化。茶進入人們的生活時,先是遭受抵抗;但普及遍佈於世上時又遭濫用,但是在漫長的時光與無可阻擋的力量下,仰賴著它帶來的益處,最後終於建立起勝利,從皇宮到棉田的人們無一不受到它的鼓舞。(註1)

茶大約在唐代興起時變成舉國上下都喜愛的飲料,西元第9世紀到第13世紀,中國人口急速成長以及經濟發展累積的財富,以及勞力密集的水稻文明在長江三角洲傳播,都因為茶葉而成為可能,這可以從飲茶與生理健康的角度加以說明,第一,茶飲提供了耕種時所需的精力。茶裡的咖啡因使肌肉放鬆,並使肌肉更有力氣,讓肌肉能夠更運用自如,同時也讓大腦集中精神。茶能消除疲勞,讓人們從事更複雜和困難的工作。第二,茶飲的發現是人類歷史上發生的一起重大事件。從以水傳播的疾病到茶飲本身,它是一項對人體健康的保護,煮沸的水泡茶飲用,大大的降低傳染病的危害。唐朝陸羽在其所著〈茶經〉中,對飲茶在人體生理健康、心理狀態及獨立程度等生活品質的促進方面,有如下的敘述:茶作為飲料,其性寒,如果要喝的話,最適合行為精誠專一,品德儉約謙遜的人,若是口腔渴熱,心中滯悶、腦部疼痛、眼睛乾澀、四肢疲煩、全身關節不舒暢,一天可喝個四、五次,茶就像是上天所賜予的醍醐甘露。(註2)

飲茶在以身心靈等生活品質的全面促進,可以日本茶道為例加以說明。茶道之「道」,強調環境、氣氛和情調,以品茶、買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及裝飾為體現,並且,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茶道在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排場中體現個人修養及社會身分地位,它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社交的身心靈生活品質的綜合呈現。茶變得不只是一種使身體愉悅和帶來心靈影響的飲料,它也變成一種「形式」,幾乎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沒有一樣東西像茶一樣對英國的影響如此深遠,它對過去100年英國人民的生活習慣,有革命性的重大意義。人類學家席尼.明茨(Sidney Mintz, 1985)描述:「一位英國工人喝下第一杯加了糖的熱茶,是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因為它預告了整個社會的轉變,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重整。」飲茶不僅和生活品質密切關連,並且改變了所有的事。(註3)

世界茶葉發展史就如葡萄酒,不一樣的釀造年份,標示出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個別獨特特點,茶的文化代表各種不同性格面向。西元9世紀至13世紀可稱為茶的古典主義時期(the Classic),第4和第5世紀時期,茶已經成為中國長江流域居民喜愛的飲料,唐代(620-907)時,茶已傳播到大部分中國省份,它的普及性因8世紀時第一本論茶的專書─「茶經」出版而更上層樓,這本精彩的小書被茶生產者和消費者奉為圭臬長達1000年。(註4)從14世紀以降到19世紀,飲茶經由商賈、僧人及傳教士傳播到全世界,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代表身分與社會階層一種風尚,此一階段可稱為飲茶的浪漫主義(the Romantic)階段。喝茶幫助了工業革命產生,工業革命是一種消費者革命,因此,茶就成為消費者革命的焦點所在。飲茶事業在18世紀成為英國上行下效的全民運動,填滿了數以百萬計婦女冗長且不可或缺的下午茶,閒暇時間,茶所帶來的社會影響竟然可以「教化了粗野的人們,撫慰了不安的心靈,拯救了酒鬼免於被毀滅的命運,對很多貧困、絕望又不幸的母親來說,茶帶來鼓舞與平靜的思維,她們才得以支持下去。」(註5)19世紀以前在亞洲與歐洲對於喝茶如何對人腦與身體的作用仍然一無知解,不過從1870年開始有嚴謹的文件記載。19世紀時,在中國、日本及西方學者己經非常瞭解茶葉的醫藥功能。1911年單甯酸是茶葉中的主要物質,「正式出現在英國與美國的國家藥典中」,如此開始應用多種醫學的預防措施之中。20世紀以後,許多有關茶成分及功能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此一階段可稱為飲茶的科學主義(the Scientistic)(註6),直到1960年代綠色革命以後,人類開始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造成生物及生態浩刼,茶葉顯然也深陷在生活品質與生產效率的兩難抉擇,吊詭的是茶葉直接供人類飲用,並且對人類生活品質產生促進效果,但是,拜綠色革命之賜,人類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並且產生殘留物而危害人類自身。20世紀初以還,許多關心自然生態及環境保護人士,開始關懷人類這一代及下一代的生活品質,而產生一個所謂「綠色行銷」的風潮,健康與永續的議題與生活品質環環相扣,飲茶則已然進入自然主義(the Naturalistic)這個階段。

参、台茶發展回顧

台灣位在北半球北緯30度以南,正好在世界山茶科植物主要分布區內,與世界其他主要產茶國家如中國西南、印度、斯里蘭卡等並駕齊驅,是世界上僅有最珍貴的產茶區域。

台灣茶葉商業化栽培有超過120年的歷史,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台灣特色的產業,綜觀台灣茶葉發展的歷史,可知在不同發展階段,台茶所具備的特色亦有不同,從商業化經營的觀點,台茶自1895年以後的發展可歸納成為下列三個階段,即

第一,日人對台茶的建設階段(1895-1945年)

此一階段可說是台茶商業化經營的奠基時期。日本自1895年自清廷接收統治台灣,對台灣農業的建樹頗多,特別致力台茶生產改良,倡導機械製茶,組織茶葉株式會社,同業組合,防範劣質茶葉之進出口,並製定再製茶之規則,且減免茶稅加以保護,為台茶之發展奠定了一定之基礎,其主要建樹包括下列重要事項:

1. 建立茶業研究機構

1903年日人設置製茶試驗場,此場為目前茶業改良場之前身。1930年設立茶業傳習所,並於1936年於南投魚池設置紅茶試驗支所,以導向中南部發展紅茶產業為使命。

2. 培育優良茶樹品種

日人選定早生種的大葉烏龍、硬枝紅心以及中生種之青心大冇及晚生種的青心烏龍等四個優良品種為推廣品種,為台茶生產奠定堅實的基礎,1919年茶園栽培面積擴增至46,406公頃。

3. 改善茶葉之交易

日人為改善茶葉交易,確保生產者與茶商利益,於1923年在台北市創立「台灣茶共同販賣所」,並且設置茶檢所,頒佈茶檢規則,嚴格檢查烏龍茶與包種茶的品質,對台茶外銷國際市場品質控管具有重要貢獻。

4. 舉辦優良茶品評會及製茶技術競賽

日人於1918年訂定茶業獎勵計畫,分別辦理優良茶品評會,並舉辦製茶競賽切磋製茶技術,此優良茶品評會及製茶技術競賽之規則及模式,迄今仍為台茶沿用,日人遗留下來的比賽茶模式,已成為茶農經濟的主要來源及提升知名度的最佳方式。

第二,台茶恢復發展階段(1945-2001年)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受戰爭破壞的影響,當時台灣茶園面積僅剩34,000公頃。光復後台茶因為所具備既有堅實的產製基礎,與民間業者共同努力,以及政府輔導,在國際茶市場有利的情況下,外銷量逐漸恢復,其中以綠茶出口較為大宗。光復後綠茶能夠發展,應與光復初期政府利用美援經費補助茶園生產,大量培育茶苗提供茶園補植或新種8000公頃,作為恢復台茶生產改進的第一階段有密切相關。1958年配合經建計畫,引進耕作改良、使用施肥與病蟲害防治等茶業生產的綠色革命,有效提高產量,平均單位面積產量增加80%,1960年茶園面積增加至48,000公頃,為台茶鼎盛時期。1973年締造台茶外銷量的最高紀錄,達到23,500公噸,其中綠茶佔77%。

1970年代是台茶發展的關鍵時刻,由於工商業發展快速,茶園土地移轉至工業等用途,加上產製成本提高,外銷競爭力降低,綠茶外銷大幅減少。1982年台灣製茶工廠設置條例廢除,台茶正式 歩入以內銷市場為導向茶農自製自銷的年代。1980年代布球機、速包機的發明及炒青、乾燥機械的改良,對半球型包種茶外觀形狀具有革命性的改進,台茶內銷市場更形發展迅速。

台茶內銷市場之發展與茶葉的生活化有密切相關。在新一代茶藝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推廣下,致力台灣飲茶風氣的普及和生活習慣的養成,逐漸成為台灣特有的飲茶方法、消費習慣及飲茶價值觀,台灣茶藝除品茗習性的大眾化之外,更走向精緻性富含文化氣息的發展路線,是台灣民間本土習性或文化,趨向現代的都市社會與大眾生活中重新獲得發展生機的例子。(註7)

1983年台灣開始進入罐裝飲茶的時代,對國內茶葉市場的發展也起了一個革命性的作用,至2006年,茶飲料已經成為所有飲料市場的首位。由於茶飲料市場需求日殷,對進口茶葉原料依賴更深,1991年台灣進口茶葉首度超越出口量,由於進口量增加,造成茶農權益受損,1995年政府針對桃竹苗地區茶農依據「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處理辦法」,給予廢耕造林、茶樹台割、採運補助及利息補貼之救助,創下台灣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之首例。

第三,加入WTO以後迄今階段(2002年迄今)

台灣於2002年正式成為WTO的會員體,有關農產品的國際貿易與國內輔導都必需符合WTO的規範。除中國以外目前茶葉為自由進口產品,部分發酵茶仍維持25%之關稅,綠茶則已調降為20%,至2007年將再調降為17%。

台灣茶葉在加入WTO以後,國外茶葉進入台灣的門檻並不高,加以國內茶飲料市場需求增加,因此,進口量逐年增加。2005年進口量已達20,775噸,與出口量2,175噸有近10倍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自2005年進口茶葉量已經正式超越台灣年產量,換言之,台灣已經正式 歩入茶葉進口國家。

肆、台茶發展問題綜論

台灣茶葉發展從日據時代奠定基礎,到台灣光復恢復台茶發展,以及在台灣加入WTO以後所面對的衝擊及問題,基本上與台灣農業發展的模式相類似。然而,茶飲這樣一個跟生活品質相關的產業,其問題並非僅在產業自身,而是廣及生命及生態環境的層次。

綜合而言,台茶發展的問題及證據(evidence)可分述如下:

一、問 題:生產者與消費者對飲茶這樣一種特殊消費與生活品質的感知不足

證據1:茶葉生產者經常受比賽茶競賽之迷思,主觀意識強,此一意識很容易造成產銷失序,買賣茶葉沒有價格標準可言(註8)。茶葉屬嗜好性食品,應以消費者的喜好為依歸,台灣一般茶行行銷都以現場品評、購買為觀念,演變出來的結果是「客隨主喝,而不是主從客意」,對消費者行為與流行導向接受度較低,更何況茶農與茶行業者都以主觀的「香氣與滋味」,很少將飲茶與生活品質關聯在一起,更不用論及飲茶對人體健康的助益。

證據2:綠茶含有某些有效成份,可以抑制5α-Reductase的酵素活性。中研院廖述宗院士在美國Ben May實驗室利用生化及分生的方法,發現綠茶富含的兒茶素(catechins)當中,以沒食子酸酯化兒茶素(Epigallate catechin gallate, EGCG)對5α-Reductase的抑制作用最強,可用於攝護線癌、男性禿頭及青春痘等的治療上。除此之外,EGCG對皮下脂肪及腹部脂肪的消除,有很明顯的功效。EGCG也可透過對血管增生的控制,進而抑制腫瘤的生長。總結上述發現,廖院士於2001年在〈維他命及荷爾蒙〉期刊發表〈綠茶─有益於人體健康的生化及生物基礎〉之論文,喚醒世人對「綠茶」醫療保健功能的再度重視。依據廖述宗院士的指導,台灣若干綠茶中所富含的EGCG含量高於世界上其他國家所生產的綠茶。從生活品質的觀點,台灣綠茶不必在高海拔地區生產,對生態環境具有正面的效果,豐富的EGCG證明對人體生理、心理狀態及免疫力的提昇均有助益,並且以廖院士的研究證實對人體健康極有助益。富含EGCG的綠茶顯然是台灣健康產業的產品,應該成為台茶再發展的籌碼。

二、問 題:烏龍茶為台灣外銷旗艦農產品,透過全國性優質茶比賽,標高茶價,既無助外銷且無助台茶健康發展

證據: 優良茶品評會,主要目的是提高製茶技術與品質。近年來得獎的優勝茶葉採拍賣競標方式,冠軍茶的競標價格由第一屆46萬元到第四屆256萬元。每一參賽點數需繳交約21-22台斤的茶樣,領回20斤,得獎者只能夠賣20斤茶,在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下,價格自然水漲船高。但是,每斤256萬元的價格,究竟能對整個茶業發展帶來何種正面效能,值得探討,只是,飲茶除了價格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生活品質助益才是健康的發展之道。

三、問 題:台灣自2005年成為茶葉進口國,未來台茶發展將面臨與消費者間的誠信嚴肅問題

證據1:2006年茶飲料已佔台灣飲料33%的市場,是所有飲料營業額第一位。茶飲料能成為飲料界當紅明星,究其原因不外是製造成本低,再者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崇尚自然的潮流,目前市售茶飲料產品以綠茶銷售量最佳。除了罐裝茶飲外,泡沫茶飲亦是茶葉銷售的主力,進口的紅茶及綠茶大多透過此一通路銷售。

證據2:茶葉開放進口勢必影響台茶市場。近年來部分台茶農、茶商及茶工廠分赴中國及東南亞投資設廠,生產「台式烏龍茶」,他們利用台灣市場開放,以直接或迂迴方式將茶葉回銷台灣賺取差價。相對於外來「台式烏龍茶」,台茶手採茶青產製成本高出外來茶2-3倍之多,台茶競爭力逐漸喪失。然而,更為嚴肅的問題在於進口「台式烏龍茶」沒有履歷,也沒有標示,進口以後與台茶併堆,再以台茶高價出售給台灣消費者,造成茶農、茶商與消費者間誠信不足的嚴肅問題。

四、問 題:茶葉的農藥問題影響外銷及動搖消費者飲茶信心

證據1:新殺蟎在台灣一直沒有推薦在茶樹上使用。2004年9月中秋節前夕,消基會抽查秋節茶葉禮盒9件,其中4件無農藥殘留,3件檢驗出含有未推薦在茶樹上的農藥─新殺 蟎,2件檢驗出的農藥殘留在政府訂定的安全容許量之內。新殺蟎並未推薦在茶樹上使用,因此,一時之間引起消費者的極大關注,也影響消費者的飲茶與生活品質。

證據2: 2006年9月台灣輸日茶葉在日本海關被檢驗出新殺蟎不符合日方規定。對外銷廠商而言是生意做不成了,這批茶不是退運就是銷毀,但是,更嚴重的是日本在2006年5月29日實施農藥殘留新制,根據日方新制規定,此次被檢驗出一件不符合日方規定,那麼今後輸日茶葉農藥檢驗頻率將提高至50%,因此,引起業者極大的憂慮,深恐茶葉的農藥問題影響外銷。

證據3:日本杉本製茶株式會社創立於1946年。經營事業內容包括綠茶精製加工、批發、零售及通訊販售,本身並不經營茶園與製茶事業,精製廠所需原料荒茶是由長期合作信賴的10家茶農組合供應,只收購一番茶與二番茶,以契約協定雙方責任義務與賠償責任,收購的荒茶都是一般傳統栽培方式生產的茶,也經營部分村町的有機茶。進廠的茶皆須有生產履歷紀錄,以每批貨號為單位紀錄栽培農戶與製作組合資料,設有農藥防治共同指南,統一採購供應茶農戶防治作業。

由各組合進場的荒茶與精製包裝後的產品,都逐批檢查總生菌數與大腸桿菌數,在併堆的茶產品中會以批貨號為單位進行抽樣農藥檢驗。茶工廠每三個月進行清理工作,並委託專業公司負責工作人員每月檢查糞便與工廠除蟲,每年衛生檢查與消防安全檢查,以維持精製茶工廠衛生安全符合mini-HACCP規定。

獲得mini-HACCP制度認證後,對國內銷售業績顯著增加,同時受到綠茶健康研究報導的影響,國外買主不斷增加。日本茶在戰前最高外銷量達31,000公噸,戰後外銷量驟降,1991年僅及253公噸。1999年日本茶輸出組合與成員改以健康訴求的高單價綠茶行銷策略,強化農藥使用與檢測,改善生產工廠安全衛生,針對歐美國家與亞洲高收入階層,宣導日本茶,2005年外銷茶回升到1,916公噸,此也激發日本茶業者拓展高級日本茶外銷市場的企圖心。

伍、台茶發展展望

台茶商業化發展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台茶曾經行銷國內及國際市場,並且建立「福爾摩沙」台灣茶的優良品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信賴。2005年台灣茶市場為國外低價進口茶攻佔,台灣正式成為茶葉進口國家,雖然「烏龍茶」的品牌形象已初具,且「香氣及滋味」仍然受國內消費者喜愛,只是,進口茶似將持續攻佔台灣大部分市場,而進口「台式烏龍茶」預期將更進一 歩挑戰台灣烏龍茶的優勢,到底台灣茶未來將何去何從,成為關心台茶產業社會各界的重視。

基於前節有關台茶問題的綜合討論,可知台茶所具有優越的生產條件不易被取代,但是,台茶的明天不可能依賴在生產者主觀認定的「香氣及滋味」,也不可能脫離消費者飲茶與生活品質的基本連結,換言之,台茶發展必須從綠色行銷的基本認知,將消費者視為一個有生命的人,而非僅是一個具獨特生活方式而已。並且除了滿足一般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外,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綠色消費需求,包括可以掌握透明及充分的消費資訊、能提供更均衡的生活方式、能夠創造商品及服務的差異性,能夠提供對於環保生態保育資訊,以及可以有助於改變生活方式的商品及服務。

從飲茶與生活品質連結的觀點,台茶未來雖然面對國外低價進口茶的挑戰,如果能夠從關注飲茶消費大眾的生活品質出發,台茶仍有再發展的空間,基於此一信念,本報告提出的具體建議如下:

1. 長期深入研究國人飲茶與生活品質的連結

茶產業基本上是健康農業。健康農業不僅被視為質優的食品,更應擴及空氣、土壤、水與人類身心靈全方位零污染的生活品質,那是一種使人類能健康生活的農業生產活動。換言之,食物不再是果腹充飢的基本食物,而是被視為健康幸福的基本泉源。

綠茶已被許多試驗研究證實對人體健康有極大助益,特別是富含EGCG的綠茶,因此,如果能夠從事綠茶與生活品質的長期性研究,以蒐集凖確的資料證實試驗研究結果,對綠茶產業發展與國人健康必有正面的效果。

2. 讓台灣茶園有休息生養的機會,全面推廣有機茶園

對台灣茶產業而言,必須積極減緩破壞自然環境的速度,不再偏向生產導向,必須將經濟、環境、文化和社會等層面整合發展,方可永續。台灣已然成為茶葉進口國家,面對國外低價茶葉攻佔市場,若干競爭力低的茶葉經營者似將被迫退出市場,或許,這正是台灣茶葉轉型的契機。

從消費者生活品質的觀點,台茶有機經營仍有極大的市場空間。台灣茶業在慣行農法經營型態下,土壤酸化及生態破壞情況嚴重,茶農、業者及農政主管機關似可利用台茶轉型的契機,合作推動台茶有機化,訂定目標及完成時程,讓台茶經過轉型之後,能為台灣飲茶人口提昇其生活品質。

3. 從傑出個體經營體朝向傑出經營群體

台灣茶葉發展在轉型過程中,茶農及農政主管機關要跳脫傳統思維,擺脫「傑出個體」的傳統做法,朝向一個產業鏈共生共榮的「傑出經營群體」,在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正確目標及清楚定位,尤其知道和誰競爭,這就是所謂以群體利益(inclusive)取代個體利益(exclusive)的意義。

具體而言,茶產業發展的政策目標不再是塑造幾個神農獎、幾個明星,讓多數家庭農場仍然深陷「自己在牛欄內鬥牛母」的紅海,而是要跳脫傳統,去尋找一個可以把餅做得更大的藍海。


備 註

 

註1 參考麥克法蘭2005,綠色黃金,頁79。

註2 同註1,頁85。

註3 同註1,頁147。

註4 同註1,頁84。

註5 同註1,頁140。

註6 同註1,頁88。

註7 參考胡俊媛1996。

註8 參考吳聲舜 2006,頁14。

參考文獻

1. 吳聲舜2006,從台茶發展歷史看烏龍茶未來的展望,茶改場台東分場,未出版。

2. 胡俊媛1996,台灣茶文化的萌前與發展─兼論本土文化的形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麥克法蘭2005,綠色黃金,商周出版,台北市。

4. 邱湧忠2005,綠茶生機,一橋出版社,台北市。

5. 邱湧忠2006,綠色行銷和我,農資中心,台北市。

6. 茶葉專訊,行政院農委會茶葉改良場,58期,2006年12月。

7. 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及使用手冊,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小組,2001, 8 台北市。



綠香生技有限公司
231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四維巷2弄11號2樓    TEL : 02-82186030    FAX : 02-82187333

其他廠商登入 | 相關產業資訊 | 廠商總覽 | 產品總覽 | 廠商免費登錄 | 廠商供需資訊 | 網站服務說明 | iHomeDIY 網站首頁